二階面試是什麼?要如何準備學測二階面試?二階面試有哪幾種形式?二階面試必要準備的考題有哪些?本篇分享二階面試準備的四大要點,以及不同二階面試形式的應對重點,最後再解析常見的二階面試考題,教你如何正確回答考官問題,準備學測二階面試就先看這篇!
一、二階面試如何準備?學測二階面試4大要點一次看!
二、大學二階面試形式有幾種?常見二階面試有這5種!
(一)1對1面試
(二)1對1的跑關MMI
(三)多對1面試
(四)多對多面試
(五)PBL討論
三、大學二階面試,各科系常問的8大考題
(一)為何報考本科系?
(二)高中最有興趣/最沒興趣、最拿手/最不拿手的科目?
(三)還有報考哪些校系?
(四)如果錄取其他學校的同科系,你會選擇哪間就讀?
(五)給我一個錄取你的原因
(六)高中三年除了學科知識你覺得最大收穫是什麼?
(七)換你問我們一個問題
(八)錄取後你對未來有什麼規劃嗎?
112學測成績占比至多30~50%,學習歷程及二階面試占比50~70%
一、二階面試如何準備?學測二階面試4大要點一次看!
- 強烈的申請動機,展現對申請科系的熱情:充分了解科系特色,未來發展願景及自我的未來規劃。
- 了解自己的優勢與長處,增加教授對你的青睞:將自己的特質與科系所需要的能力相連結,增加說服力。
- 面試過程中充分展現自己的邏輯能力及談吐能力:展現自己擷取對話重點、精準回答問題能力。
- 面試穿著應符合科系特質,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:乾淨俐落、整齊乾淨,輕鬆但不隨便。
二、大學二階面試形式有幾種?常見二階面試有這5種!
(一)1對1面試
考官提問頻率高,且針對一個問題深入追問的機會高,務必聚精會神聽好每個問題,精準回答,對於自己的學習歷程充分掌握,切忌誇大。
(二)1對1的跑關MMI
跑關式的面試,每關會有不同主題,可以先參閱該校系往年跑關時可能會有的主題,例如:時事題、專業題、自我介紹等。
(三)多對1面試
考驗臨場反應,通常會有黑臉考官負責質疑學生答案,要以平常心看待,遇到不會的問題也別慌張,盡量以自己思路回答。
(四)多對多面試
大部分狀況為三個考官,向多位學生提問,建議除了在腦海中梳理自己答案外,也可以多觀察、聆聽其他考生的答案。適當的展現積極度(搶答),若自己並非第一位回答的考生,也不要攻擊前面同學的答案,盡量以客觀、中立的論點回答考官問題。
(五)PBL討論
醫學系常見面試方式,通常考官會拿一個題目供同學分組討論回答,要避免個人主義,團隊合作、腦力激盪才是本面試之重點。
三、大學二階面試,各科系常問的8大考題
(一)為何報考本科系?
- 此題目的:面試官主要想探知考生之申請動機,是否具備對於該系的熱情及了解。
- 此題解析:一定要在面試前多做功課!了解此系的特色、畢業後的就業方向為何,並適度的展現自己對此科系的熱情,亦可提及對未來的規劃。
(二)高中最有興趣/最沒興趣、最拿手/最不拿手的科目?
- 此題目的:面試官主要想得知考生對哪個領域較有興趣。
- 此題解析:可將有興趣的科目,延伸連結到報考科系上。若面試官詢問到不感興趣的科目為何,可以說明自己遇到此類科目的應對方式,側面反映自己的學習態度。
(三)還有報考哪些校系?
- 此題目的:面試官主要想探知考生除了此科系領域外,還對哪個領域有所興趣,且報考的心態為何。
- 此題解析:絕對不要說謊!確實的跟面試官說明自己還有報考哪些科系,其中相同及相異之處在哪裡,最後提及本校系特別吸引你的原因(切忌貶低其他校系),展現出自己對錄取的企圖心及積極度。
(四)如果錄取其他學校的同科系,你會選擇哪間就讀?
- 此題目的:面試官想探知考生對於本校系的熱情,是否給考生名額是種浪費。
- 此題解析:和問題(一)一樣,一定要在面試前先做好功課!完整的了解到自己所要報考的各校系特色,進而闡述面試當下的校系獨特之處,表達自己對本校系的熱忱。
(五)給我一個錄取你的原因
- 此題目的:面試官想探知考生對於自己的理解程度,且其人格特質、能力是否適合該校系。
- 此題解析:除了展現自己對科系的熱情外,可以用實例作答,如:高中為辯論社的一員,故在邏輯思辯能力很有自信。也符合該科系所需的方向等等。
(六)高中三年除了學科知識你覺得最大收穫是什麼?
- 此題目的:面試官想探知考生除了課業外所培養的軟實力。
- 此題解析:不管是幹部、社團經驗,都可以提及,從如何完成交辦事項、如何完成一個活動所培養出的溝通能力、隨機應變能力等,都可以是回答方向。
(七)換你問我們一個問題
- 此題目的:面試官想探知考生的積極度,是否只流於表面。
- 此題解析:除了可以發問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外,也可以順著面試過程中教授的提問進行延伸問答,讓考官確認剛剛的面談過程中,考生有將教授的話放在心上。
(八)錄取後你對未來有什麼規劃嗎?
- 此題目的:確認考生對科系的了解程度,及規劃未來藍圖的能力。
- 此題解析:不管是繼續攻讀研究所或直接進入職場,都必須清楚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,例如讀研究所的目的在哪?你想研究哪一方面的領域?是不是會跨系等等。